《論技工教育的發展與行業經濟》
作 者:蘭 敏
? 獲2005年“重慶市技工教育第五屆教學、教研、教改論文評比” 一等獎。
? 獲2005年本校“教育、教學論文評選”三等獎。
論技工教育的發展與行業經濟
[內容摘要]:技能人才資源呈現嚴重短缺,已構成制約重慶市工業經濟快速發展的一個重要原因。實現本地區技工教育行業經濟,是我市技工教育工作者關注的焦點。
[關鍵詞]:技工教育 發展 行業經濟
據重慶市經委提供的數據,我市為加快老工業基地改造,于2003年啟動新型工業化戰略,2004年工業總產值達3210億元,工業GDP提前3年實現翻一番的目標。重慶工業經濟得到快速發展。值得關注與分析的是,在汽摩制造,機電制造,數控加工技術,計算機應用,化工生產,通訊設施設備,電子生產等科技含量高的重要工業領域內,起支撐作用的是包含其中的新技術、新工藝、新材料的科技含量。現代工業企業是市場經濟的主體,多年來,通過市場機制的運行表明,企業競爭中誰能組織一批兼備專業操作技能的人才隊伍,優先占領科技先機,誰就能在經濟發展中以平均每年遞增30%的固定資產擴大生產規模獲得高額產品效益,使企業在立于不敗之地。
現代企業,突顯人才資源的競爭。2004年重慶市勞動力就業市場強力顯示對高素質勞動者需求趨旺的市場信息。以新型工業重要標志數控加工技術為例,全市高技能數控人才缺口達3萬。面對高薪急聘市場對技能人才的需求,重慶市71所技工學校每年僅約3500名合格數控專業畢業生走向大中型企業,加之其中相當一部分優秀學生被其他省市用高薪挖走,技能人才資源呈現嚴重短缺,已構成制約重慶市工業經濟快速發展的一個重要原因。
從上世紀30年代末到至今,我市技工教育歷經了七十多年不平凡的歷程,目前共存71所各類型技工學校。作為技能人才的職業培養基地,如何解決新型工業經濟迫切對高素質操作技能型人才需求的憂患,同時抓住這個千載難逢的歷史發展機遇,實現本地區技工教育行業經濟,是我市技工教育工作者關注的焦點。
一、抓住市場機遇,大力提升技工教育行業水平
1.機遇與挑戰并存
社會需求是技工教育發展的最大動力。首先,我市新型工業化道路為技工教育提供了巨大的發展空間,我市工業經濟自2000年啟動即快速步入新一輪增長態勢。其次“重慶造、誰來造”制造業的發展進一步促進了對職教的需求。第三我市城鎮化建設的加速以及第三產業的發展成為加速發展職教的又一個重要契機。各企業對中高級技術工用工人數逐年增加,技能型人才市場迅速從買方轉化為賣方市場,中高級技工年均就業報酬以大于30%的幅度強力升高,當前及以后幾年內是技工學校大力發展的良好時機。
根據教育局統計數據,全市近年來應屆的初、高中畢業生人數約40萬,他們中因自身學習基礎的原因和目標不同,或因農村家庭經濟條件限制,每年有3萬畢業生不能升入高中學習或進入高校深造。社會迫切需要將這部分具備文化基礎的生源,通過專業技術職業培訓,有目的、有秩序地輸送到我市工業生產和其他非農業產業中服務。從用人單位招聘傾向看,大中型企業主要青睞兩種類型人才:一是大學本科以上的科技型人才;二是掌握操作技能的技工學校畢業生為主體的實用型人才。據重慶社會勞動保障局、市職業鑒定中心統計,2003年全市技校招收新生24438名,增長率25.6%,定向培養畢業生14290人,就業率97%。企業用人單位紛紛采取提前面試,提前預錄的招聘方式搶手技校優質畢業生。這說明技工學校培養的人才“適銷對路”。
技工學校畢業生“憑本事找錢,憑技術吃飯” 造就良好就業優勢;就讀技校低額的教育消費和高額的經濟回報(中高級技工月均工資收入800~1500元),對口吸引了廣大農村家長和學生看好走技工學校這條成材道路。本市技校4年來招生異常火爆,招收新生年均增長率10%以上,甚至出現高職、大專學生到技校“回爐”學技術、學操作的情況。
當前我市技工學校每年近3萬名招生規模(在校生4~5萬名)帶來3億元左右的辦學資金持續推動技工學校平均28%的速度發展,這說明,呈現在我們面前的是技工學校有史以來最好的發展機遇。但是,必須清醒地意識到,機遇總是稍縱即逝,已連續4年和今后幾年內是技校做大、做強、做實不可多得的機會,有準備的學校才能牢牢把握。隨著社會的發展,生源向優勢學校聚集的趨勢越來越明顯,企業的要求只能越來越高。規模小、無特長、設備落后、停滯不前的學校將遭到淘汰。發展中機遇與挑戰并存。
2.整合技工教育現有資源,優化和擴大行業發展水平
(1)技工職教行業內部結構多樣性,優化調整勢在必行
近年來,全市有60萬人(次)通過職業技能培訓或鑒定取得了職業資格證書。但高技能人才仍然短缺,企業高級技工以上的技能人才僅有8.9萬人,還不到企業職工總人數320萬的3%,低于全國3.5%的平均水平。總體發展水平明顯滯后工業水平,遠不能適應經濟發展的需求。
縱向分析,我市技工學校,行業內部結構體制多樣性有: a.國家所有、政府辦學體制;b.企業所有、工廠辦學體制;c.私人所有、民營辦學體制;d.公司所有、股份制辦學體制。
橫向分析,辦學質量等級多層次性有: a.國家級重點大型技校4所;b.市級重點較大型技校12所;c.合格技校55 所。
嚴格地講,行業內部的多樣性,多層次性,我市技工教育行業經濟并未真正意義完善成型。行業的改革發展受制于市場、政府雙方面力量的作用。各校的市場競爭反映在固定資產、辦學規模、辦學質量、招生市場競爭力、畢業生就業安置率等方面上;政府整合辦學資源的宏觀規劃到2007年我市技工學校將調控到50所,并將擴大名校辦學規模、改善辦學條件。同時再發展3~5所高級技校,使高級技校有數量和質量的寬厚基礎。在此基礎上,培育1~2所在校生在8000左右人數的大型示范學校。并在高級技校中試辦5~8所技師學院,使全市的技工學校形成初、中、高級、技師、高級技師完整的技能人才培養體系。行業優化調整勢在必行。
(2)提高行業整體發展水平,重點學校必須率先擴大辦學規模
如何實現2007年發展規劃,提高整體發展水平,這要求16所重點技工學校年均招收新生增長應達1000人左右,但招生規模的擴大,意味著在校生總人數的絕對增加、教育資金的大量投入。實際上僅有3~5所重點校堅持實施了擴大辦學規模的計劃。其余學校因各種原因并未執行。面對整體發展狀況重點技校必須率先制定決策
二.探索技工教育行業經濟,依托工業走持續發展的道路
1.技工教育行業經濟化程度分析
(1)技工教育行業特點
首先,技工學校的教育是對學生素質教育為前提的職業教育。
其次,技工教育有別于基礎教育和高等教育。是學習生產工藝知識的教育。
再次,技工教育最大的特點是專業操作技能培訓的教育。教學執行理論與實習操作相結合的滾動式教學模式,學生畢業時成為一名社會所需的有真才實學的技能型、實用型人才。這種操作技能正是學生今后謀生的手段。
(2)技工教育行業經濟化問題就是職教服務商品化問題
“職教行業經濟”這個提法能不能成立,取決于職教行業商品化程度。
從需求理論分析,技工教育為社會提供的是特殊的專業技能培訓服務。這項服務通過商品化的招生市場轉化為學生和家長對這項服務的就業需求。技工教育實行的是商品化有償服務,是有償教育,交換是行業經濟的市場行為。
簡單的估算,技工學校就讀學生,新生人數3萬/年,二、三年級在校生人數5萬/年,按各校平均收取每生學費標準3500元/年計算,底線為2.9億元人民幣的總量。每年政府教育行政撥款近1億元人民幣,即使按50%的教育成本投入,行業利潤不低于1.9億元人民幣。這是什么概念!相當于社會經濟30多個完成年利潤50 0萬元規模的企業產能。
3.技工教育行業經濟持續發展要靠增加關鍵要素的投入來拉動
(1)促進專業創新是行業持續發展的基本要求
如果品牌技工學校具備一兩項熱門特色專業是他們快速發展的共同秘密,那么傳統的技工教育究竟存在那些問題?首先,由于傳統工業比重急劇下降,知識密集型的新型工業成為未來工業經濟發展的支柱。它要求職業教育培養的專業技能對口性更強,同時還要兼顧專業理論知識的教育,培養“智能型”的實用人才。第二,知識經濟是以創新為特征的經濟,它要求新型專業的課程設置應符合要求。第三,科學技術的迅猛發展,帶來知識老化周期加速,產品換代周期縮短。專業創新不是任何人意想天開的事,是關系學校保持長期興旺的命脈。新專業的選擇,預期壽命的長短,師資、設備等的投入都是不可卻少的因素。如果新創專業選擇不當則損失收益,但如果長期不開發新專業“吃老本”則無異于選擇被市場慢性淘汰。
(2)提高辦學質量,加強師資隊伍培養是行業持續發展的根本保證
技工學校今天的辦學質量就是明天的生存發展。提高辦學質量,關鍵在學校內部的管理體系。學校保障質量的管理體系是廣義的,它不僅僅是教學過程的嚴格督導和各種考試,它應該是整個教育過程的全程監控和保障,并能根據信息反饋進行質量過程的自適應調整。因此,質量的提高涉及到各項具體管理工作過程中。其中提高教學質量進行理論課教學流程的課程體系改革和創新;進行實習基地設施、設備的更新和改造是貫穿于技校長期發展過程中最艱苦、最重要的工作。我們還應該明白,這方面的質量管理工作不是一勞永逸的,是與管理者以及整體教師的意識、精神和水平緊密聯系的。
如果擴大行業規模是技工教育的硬件保證,那么提高辦學質量就是技工學校持續發展的軟件條件,而技校師資無異是軟件系統的操作程序。現代技工教育對教師的要求更高。教師必備多種技能:教學能力、實踐能力、計算機應用能力、多媒體應用能力等。技校師資隊伍的培養目標是建立一支素質優良、業務精良、數量適當、學歷達標、結構合理、相對穩定的職教師資隊伍。職教師資建設還存在諸多問題,尤其突出在教師結構不合理和不穩定兩方面。在結構上:一是職稱結構。二是年齡結構。三是知識結構。而知識結構更顯嚴重。技校師資來源,少數為任文化基礎課的師范院校畢業生,大多為任專業理論課和實習課的來源于工科院校的畢業生。理論型教師數量相對過剩,技能型師資嚴重不足,高級技師、技師為數不多,復合型、雙師型教師才是技校師資的重要特征。在穩定性方面,通常教師數量不足造成教學任務過重,教師專業水平的提高和再造時間難以保證。因分配機制的約束使技工學校教師的收入與貢獻不相匹配。有實際工作經驗和技能的骨干教師和學科帶頭人時有“跳糟”發生,造成師資流失。教師是保證技工學校教育質量的核心因素。師資的不穩定成為技工教育發展的最大隱患。技工學校專業創新和對師資隊伍的培養是提高辦學質量的重要要素投入。這個問題不可回避。
我們相信重慶技工教育正努力邁進行業經濟的步伐,依托工業經濟, 依托師資力量,通過不斷的專業創新一定能夠真正走出職教行業經濟的路子。
參考文獻:
1.《中國社會主義經濟學》 黃蔭濤
2.《管理經濟學》 李英覺
學校創建于1952年,為建國后重慶第一所政府辦技工學校。2009年經重慶市政府批準建立“重慶機械技師學院”,是全市首批技師學院之一。
行政電話:023-62557157 023-62557013
招生電話:023-62557016 023-62557052
學校地址:重慶市巴南區龍洲灣新區濱江大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