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提高職業教育教學質量的思考》
作 者:周 志
? 獲2005年本校“教育、教學論文評選” 三等獎。
提高職業教育教學質量的思考
[內容摘要]職業教育是我國教育事業的重要組成部分,對培養一大批經濟建設的實用人才、促進我國社會經濟的發展具有不可低估的意義。職業教育與社會經濟的發展有著十分密切的內在聯系,社會經濟的發展也影響和推動著職業教育的改革和發展。大力發展職業教育,必須以不斷提高職業教育教學質量為前提和保證。要提高職業教育的教學質量,必須做到了解職業教育改革的方向,把握職業教育教材建設的內涵,掌握職業教育學生水平的現狀,不斷改進教育教學方法等等。
[關鍵詞] 提高 職業教育 教學質量 思考
作為與社會經濟發展密切相關的職業教育,正面臨著較大的沖擊與震撼,可謂機遇和挑戰并存、希望和困難同在。職業教育要想成為教育領域的生力軍,奪目于教育事業的百花園,就必須辦出職業教育的特色,尤其是要不斷提高職業教育的教學質量,以質量求生存,靠質量謀發展。本文就如何提高職業教育的教學質量問題談談自己的一孔之見,以求專家與同仁指正。
一、了解職業教育改革的方向
職業教育改革是職業教育發展的動力和主旋律。要提高職業教育教學質量,就應當了解職業教育改革與發展的大方向。
1.值得注意的幾個問題
近幾年來,職業教育不斷改革,而且越來越理性化和注重實效。在改革的進程中,出現了幾個值得關注的新動向:一是以就業為導向的職業教育思想逐步深入人心;二是普通高校開始注意到對學生能力的培養,職業能力的培養與訓練不再是職業教育的專利,預示著教育競爭更加激烈;三是職業資格證書的形式不斷創新;四是評價一個合格或優秀人才將堅持“四唯四不唯”的尺度與標準,即不再唯學歷、唯職稱、唯資歷、唯身份,而是唯品德、唯知識、唯能力、唯業績。以上四個方面的問題提出,對職業教育的教學質量有著深刻的影響。
2.積極適應“五化”趨勢
在注重改革創新的時代,在職業教育改革的實踐中出現了“五化”趨勢:一是培養目標具體化。職業教育是培養具有綜合職業能力的勝任某一具體崗位的專才。二是文化教育功能化。過去的教育教學忽視了文化課教育的功能是為專業課學習做鋪墊的,文化課應以“夠用”為度。三是專業教育實踐化。在職業教育教學工作中存在著理論與實踐的脫節,影響了職業教育的質量和聲譽。四是教學過程活動化。在教學過程中講清基本原理和方法后,應當進行實踐技能的訓練活動,激發學生學習熱情,鞏固學習成果。五是質量評價社會化。職業教育的辦學質量和成效如何,既不能由學校說了算,也不能完全由主管部門考核定論,而應當由社會來進行全方位的評價。由此可見,職業教育的教學工作只有積極適應以上“五化”的發展趨勢,才能保證其教學質量的穩步提高。
3.明確職業教育的現實要求
職業教育要獲得長足的發展,必須保持與經濟社會發展的同步。就給職業教育的改革和發展提出了現實要求。一是要更新教學觀念,用新的視角和創新理念來審視職業教育的教學工作;二是要瞄準市場對人才規格和質量的客觀要求,分析職業崗位對人才知識與能力的具體要求,準確定位,按需培養;三是要調整課程組合結構,打破“文化課—專業基礎課—專業課”三段式的課程組合結構,按照新的人才觀標準,實施“職業思想道德—職業基礎知識與能力—職業知識與能力—職業拓展知識與能力”的新課程組合;四是要確立“綜合職業能力培養”的宗旨,從畢業生就業崗位的能力要求來設計和組織教學活動,并以“綜合職業能力”的標準來評價和檢驗教學成效。
4.職教課程改革達到的目的
結合職業教育教學工作改革的現實情況,職業教育的課程改革應當達到四個目的:一是創新教學環節;二是改善教學組織;三是優化教學活動;四是提高教學效益。職業教育的教學內容應當進行改革與調整。一是實現教學內容的綜合化,按照“實用、有效、夠用”的原則,重新進行內容整合;二是實現教學內容的模塊化,按照職業崗位能力構成和形成過程,將專業知識科學地劃分成若干既相互獨立又相互聯系的模塊,不同的模塊側重于形成不同的職業能力;三是實現教學內容的實踐化,按照理論聯系實際的原則和職業教育的實踐特性,把所有專業內容的教學都與現實工作崗位的實踐活動相對應,以把握知識,形成能力,實現知識與能力的共融;四是實現教學內容的階段化,遵照教學規律和受教育者的特點,把系列龐大的內容,按內在遞進關系劃分為若干相對獨立的學習階段,以便于學習組織和把握;五是實現教學內容的靈活化,把過去整齊劃一的教學內容,按個性化學習的要求,區分為不同的等級與層次,根據學生不同的接受程度有選擇地確定教學內容,實現最佳教學效果。
二、了解職教教材內涵的特點
進行職業教育教學改革,提高教育教學質量,教材建設是重要的保證。把握職教教材發展的內涵和方向,對于提高教育教學質量是大有裨益的。
1.力求充分體現“三以”思想
教材建設必須充分體現“以能力為本位、以學生為主體、以實踐為導向”的指導思想,教材內容要緊密地與實際職業活動相統一。教師在把握和駕馭教材內容、組織教學的過程中,要致力做到理論傳授與實踐訓練緊密結合、知識與能力緊密結合、教學過程與人格塑造緊密結合,做到教書與育人的和諧統一。
2.實現教材的綜合立體配套
學生對學習材料需求的多樣性,職業教育教材的形式也變得豐富多彩。為了滿足需求,激發學生的學習熱情,職業教育的教材應當實現綜合立體配套。一是對紙質教材進行精耕細作,做到“多形式、大信息、小分量”,以增強教材的可讀性和有趣性;二是提倡形式新穎活潑的輔助與輔導教材,適應培養學生自學方法與能力的要求,以鞏固學生對課程學習的成效;三是充分利用網絡技術,采集和編制對課程教學有補充作用的信息資料庫,或針對課程教學組織編制“信息資料包”,以增強學生對課程把握的深度和廣度。
三、了解學生水平的現實狀況
由于高校擴招、社會上對職業教育存有偏見、職業教育本身發展的不平衡性等多種原因,不僅造成職業教育生源上人為的相對枯竭,而且也帶來生源文化程度的參差不齊和整體素質的下降。職業教育院校的在校學生普遍表現出以下狀況。
1.文化基礎薄弱又缺乏刻苦精神
由于中學階段的教育存在著升學選拔的任務,文化程度好的學生會升入相應高一層次的普通學校學習,即便是文化程度差一些的學生,其家長也會千方百計地讓子女擠入普通學校。如此,到了職業學校學習的學生,大多是不得已而為之的學生,其文化程度相對比較薄弱。這些學生深受“應試教育”之害,挫傷了學習的積極性和主動性,學習的刻苦精神不強。
2.渴望一技之長又不知如何下手
在中學階段的學習上處于弱勢群體的學生,進入職業學校時,因為學習環境和方式的改變,會引起他們思想和行為的變化。一方面,由于環境的改變和與同學之間文化程度差異的縮小,他們的自信心有所增強,渴望在新的天地里能夠學到一技之長。然而,在中學階段就沒有很好地掌握學習方法的他們,面對與中學不完全相同的學習環境和要求,往往又不知從何下手。
3.興趣愛好廣泛又不愿太多投入
在知識爆炸、信息充沛的當今社會,學生所接觸的知識面,都是前所未有的寬廣。他們從小就形成了的廣泛愛好特性,他們知道的和想要知道的信息量是廣大的。由于他們的注意力和精力被多方面的吸引與分化,使得他們對某一問題的投入又不愿意花費得太多,當然就很難有所建樹。
4.樂于接受信息又厭惡理論學習
生長在信息化社會,具有接受和傳遞信息的良好條件與氛圍,同樣使得職業學校的學生產生對擁有信息的好感。通常,他們對信息的范圍并不介意,對信息的質量并不篩選。但是長期固定單調的學習方式的約束,他們對通過理論學習的方式獲得信息這一重要途徑,往往會感到枯燥和厭倦。
四、關于教學方法的幾點建議
提高職業教育教學質量的方法和途徑是多方面的,既可以從客觀方面做努力,也應該從主觀方面做嘗試,既可以在學生方面做引導,也可以在教師方面做挖掘。但是,有一點是不爭的事實,那就是要適應時代的變化和要求,向教學改革要質量和效益。社會經濟發展對職業教育人才培養的要求變了,職業教育所采取的教學方法當然也應該隨之變化。
1.明確目標與模塊
教育教學質量是靠在實施教學的過程中日積月累形成的。因此,應當向每一個學習單元或每一節課要質量求效益。在組織每一個單元或每一節課的教學時,都應當明確三大教學目標,即知識教學目標、能力培養目標和思想教育目標。同時還必須事前確定三大教學內容的模塊,即基礎模塊、提高模塊和實踐模塊。并且,要努力做好三大目標的融合和三大模塊的協調。
2.實施“五雙”模式教學
職業教育與經濟社會的天然聯系和與就業崗位的密切關聯,決定著它在實施教學過程中的理論教學與實踐訓練之間的共融。就應當在教學過程中努力實現雙計劃、雙大綱、雙課堂、雙師資、雙證書的“五雙”教學模式與教學標準。
3.提倡“行為引導型”教學方法
要提高教育教學的質量,就必須適應客觀現實的變化。教師要由知識的傳授者轉變為知識積累與技能形成的指導者、引路者、合作者、促進者。學生要由被動的學習改變為主動的學習。教師與學生之間應當從“權威—依從”的關系變為“尊重—合作”的關系。
4.注意做到因材施教
針對目前職業教育學生的文化程度與基本素質參差不齊的現狀,在具體組織教學的過程中,要切實把握好基礎內容與提高內容的科學組合,協調教學內容的有效構成。在有條件的情況下,應當嘗試實施分層教學,培養多樣化的實用人才,做到學以致用。
5.準確把握好幾個“度”
既要進行科學的教學組織和充分的教學準備,又要認真徹底地“讀懂”學生。在實施某一課程教育教學的過程中,必須把握好五個尺度,即與其他課程的交叉度、理論知識的夠用度、講課內容的難易度、學生課堂的參與度、課外作業的承受度等。要特別注意的是,既不能將學生的水平人為地拔高,也不能不負責任地降低要求。
參考文獻:
1、雷正光:《面向21世紀職業教育管理研究》(M),科學普及出版社,1999年
2、李超任:《對高職課程改革中幾個問題認識》(L)《職業教育研究》2004、1
3、耿金嶺:《加強高職院校建設的思考》(L),《安徽教育》2003年16期
學校創建于1952年,為建國后重慶第一所政府辦技工學校。2009年經重慶市政府批準建立“重慶機械技師學院”,是全市首批技師學院之一。
行政電話:023-62557157 023-62557013
招生電話:023-62557016 023-62557052
學校地址:重慶市巴南區龍洲灣新區濱江大道